原标题:书名,不要速朽要恒久
人们常说“人如其名”,意思是一个人的性格、外貌特点与其名字含义是一致的。名字是了解一个人的第一窗口,对于图书来说也是如此。当读者走进书店,想要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合拍的一本书,首先是被书名所吸引,才会购买这本书阅读。
可见,一个别致而印象深刻的书名,的确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所以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作者、编辑在书名上下足了功夫,由此“百书争名”的情况就导致了图书市场上雷人、奇葩书名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不仅扰乱了图书行业秩序,还损害了读者、出版社乃至社会的多方利益,为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盘点了目前图书市场中有代表性的几类奇葩书名,还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对书名乱象背后折射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议。
现象放大镜:奇葩书名有哪些
长鸡汤体:现在,我们在书店里看书的时候,可以发现,书名变得越来越长,以前的书名以一个词或者短语居多,但现在的书名很多都是一个长句,配上时下流行的“鸡汤”,就形成了独有特色的“长鸡汤体”书名,类似《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你笑起来真好看,女性友谊中的爱与伤》等,这类书名的特点是,单看书名难以判断其内容和作者。往往名家作者传记、作品集选、生平故事成为长鸡汤体“重灾区”。
《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记者在网上乍一看书名,还以为是某个言情小说的名字,难以将这么“鸡汤范儿”的书名与沈从文联系在一起。但其实这还是一套民国大师经典系列,一套9册,分别收录了沈从文、鲁迅、梁实秋、徐志摩、朱自清、周作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在这套书中,《时光阡陌,你一直未曾走远》变成了周作人所著,让人大跌眼镜;鲁迅的文字一向以冷涩精悍为特色,在这套书系的作品选集名为《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完全颠覆了鲁迅原本的文风。
《我一直在这里,等风》《沙漠里的盛世繁花》《云朵来来去去,天空始终如一》这些贴着张爱玲、三毛、林徽因标签的书名不在少数。这些完全与作者本人文风、气质不符的书名,也让读者颇有微词。在豆瓣书评的评论区内,读者纷纷留言:“如果只看书名的话,这本书我会直接跳过,看书名根本想不到是鲁迅的文集。”“千万别因为书名错过沈从文的细腻与真诚。”
集体跟风体:2000年年初,《谁动了我的奶酪》(发行量)一经推出就风行一时,之后就掀起了“奶酪”跟风潮,如《我动了谁的奶酪》《赢在新媒体:谁动了传统媒体的奶酪》等,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和《谁动了我的奶酪》并无关系,但是都多少“蹭”到了《谁动了我的奶酪》的热点势头。
2016年《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之后,立马掀起了“那些事儿”的跟风热潮,相继出现了《汉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南北朝那些事儿》《东汉那些事儿》,甚至还有《数学那些事儿》,书名相似度之高,不免令人感到混乱。中信出版集团的畅销书《海底捞你学不会》,也引得“海底捞系列”的跟风,出现了《海底捞你学得会》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近年来国内优秀的家庭教育作品,但随之又出现了《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如此相互模仿的书名,为此类图书买单的读者又是怎么想的呢?网友“石头”在《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的评论区内吐槽道:“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后很受启发,以为《好爸爸胜过好老师》是姊妹篇,没想到是跟风之作,内容质量相差较多。”
标新立异体:市场上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另类书名”,比如《大便书》《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等吸引读者眼球,但是看了也让人对其传达的意思感到不太舒服的书名。
不知所云体:在记者走访书店的时候,发现了很多让人一眼看去完全摸不到头脑的书名,例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史》。起初记者还以为是摩托车维修书籍,但他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哲学读物,《做二休五 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书名落在书的封面底部一行小字,让人难以寻找,意思也让人心存疑惑。
译名开花体:当一本引进图书在国内畅销,便会有众多出版社相继推出译本,公版图书的情况更加严重。比如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文译本多达十几个,令人眼花缭乱。在中信书店枫蓝国际店内,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读者刘亚,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迷”,比较爱购买引进版本的图书,此前也的确买到过名字不同,但是买回家以后发现内容是同一本书籍,只是翻译的名字不一样,碰到这样的情况自己也很无奈。“书也已经拆封了,没有办法,只能当做旧书新读一遍了。”刘亚说。
原因剖析:过度追求销量 原创力不足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