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媒” 时代新闻业态的再造与重构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新闻媒体的生态版图不断被改写。智能技术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新闻信息采集、内容生成、新闻的呈现和分发等生产环节,为传统媒体行业开辟出了一条新的路径,引发了新闻生产业态的巨大变革与重构,一个全新的“智媒”时代已经来临。
“智媒”时代 新闻生产 新闻叙事 重构
在技术浪潮的影响下,无人机拍摄、机器新闻写作、VR“沉浸”式报道、算法推荐等智能技术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新闻信息采集、内容生成、新闻的呈现和分发等新闻生产环节,引发了新闻生产业态的巨大变革和重构。传感器技术变革信息的采集方式,机器人写稿改造新闻内容的制造环节,VR/AR技术重新定义信息的呈现方式,智能算法推荐创新新闻内容的分发环节。这些都预示着智能化将彻底颠覆和重构以报纸、杂志为载体的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和机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认为,各种新技术在推动新闻生产智能化的同时,将推动新一轮媒体生态的重构,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媒介创新的核心逻辑,一个全新的媒体智能化的“智媒”时代已经来临。
“智媒”时代新闻生产的全线智能化
以往,新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由新闻从业者把关,这个过程是一个单向度的线性流程。而智能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这种单一向度的流程,使得内容生产变为交互多向,新闻生产呈现出全线智能化趋势。
新闻采集智能化。传统的新闻采编过程将文字、图片、视频等作为基本资料,通过记者、编辑进行收集整理,最后以稿件、摄影作品、音视频作品的形式呈现。在这样的新闻生产过程中,存在效率低下、体验差等问题,再加上新闻的价值判断主要依赖记者编辑个人的主观敏感度和经验水平来界定,导致新闻客观性差、新闻来源少。
智能技术下的新闻内容生产则依托大数据技术、地理定位技术、体感技术等新科技扩充新闻源的取材范围,新闻采编也因此具有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无人机、航拍器、泛在的摄像头搜集视频素材,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采集数据,并捕捉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关切度、反馈、情绪等,智能技术实现了更快捷且范围更广的信息采集。
如,《华盛顿邮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设计的聊天机器人Feels Bot,在2017年美国大选前30天推出,在Facebook上以简单的调查形式收集用户的情感偏向信息,并在第二天生成具有趣味性的可视化报告。这一新闻产品融合了公民新闻的思路和可视化手段,将网民泛在的情感信息进行有机整合,挖掘出其潜在的新闻价值,实现了对新闻来源的扩充。
近年来,无人机航拍技术逐步成熟和普及,新闻报道领域对这项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无人机+新闻”模式已成为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一把利剑。今年10月23号,很多媒体使用无人机和直升机实时播报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盛况,从空中视角俯瞰港珠澳大桥,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建造的世界之最。与此同时,无人机采集了大量珍贵的4K影像,为世人展现宏伟壮观的世界奇迹,给人以震撼的视觉享受。
当前,无人机在纪录片制作、灾难报道、突发性事件直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增强视觉效果和时效性方面亦难以替代。这一切的变革与突破,都得益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传感器作为获取新闻的一种智能化手段,以其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不断丰富和扩充新闻信息来源,在帮助新闻从业者快速有效收集海量信息的同时,提升了新闻生产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新闻制作智能化。传统的新闻制作流程主要由几个阶段构成,即选题、采访、写作、编辑、排版、出稿。随着自动化新闻的发展,新闻AI(新闻机器人)对新闻内容的生产制作进行了再造和重构,省去了需要人力完成的中间环节,简化了新闻制作流程,带来了高产量、高效率的新闻生产。
目前,机器人写稿在国外新闻业已相当普遍。2018年,谷歌投资新闻协会通讯社(PA),开发了AI协助写作新闻功能。借助这项技术,PA通讯社为英国和爱尔兰地区媒体提供了由机器人生产的3万条本地新闻。2017年,《华盛顿邮报》使用自己的写稿机器人生产了多达850篇的新闻报道。国内主流媒体对新闻机器人的运用也十分广泛,如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百度的“writing-bots”等。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xiaomingbot”做到了2秒完成一篇新闻稿件。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