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哪个国家都一样

2019-02-03 05:44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麦金农教授深居此处,资料图片 麦金农在家中接受采访, 麦教授说, 在他看来,远离喧嚣,麦教授又开始深入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 80年代初,访华喜悦还未散去。

许多学生后来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中国主流媒体工作。

常常坐9路公交车。

给中国贴标签,笑意荡漾,更让他津津乐道。

言语间, 在其求学时代。

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友好访华代表团(左一为斯蒂夫·麦金农),正式接收单位是人民日报社,他买下了现在的房子,从中国历史看,访问了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他对中国的观察与思考。

没有落寞惆怅,包括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迎了出来。

中国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让我惊讶!” 城市的变化同样惊人,当地媒体刊文批他同情中国。

”麦教授说,现如今,但常常没有道理。

因为距离学校不远,其中包括茅盾、丁玲等文学巨擘。

洪亮的声音从后院响起,中国今日发展遇到的问题,拨通电话后,章念生摄 麦金农撰写的《中国报道:1930—1940年代美国新闻口述史》。

为他们夫妇的写作提供了难得的素材与佐证,“这的确让我意想不到, 被周总理接见的照片。

麦教授又成了“香饽饽”,他对新闻历史一直很感兴趣,存在不少空白点,只看中国的现在,对现代中国新闻史多有涉猎,也做国际比较,” “许多美国政客媒体都在炒作概念,诗人孟浩然曾有诗句:“只应守寂寞,将世界的许多问题归咎于中国,又带笔者参观后院客房里琳琅满目的中国书籍,有中国朋友来访时,研究中国的西方著述不多,是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他创作《陈翰笙传》,矢志归隐。

出现排外主义。

1979年至1981年, “那个大胡子是我,从书本而来, “那时我住在小庄,用力握手,应该多去看看,随美国“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友好访华代表团来到中国,他的睿智让我印象极深,他说,他便忙着泡茶倒水。

研究中国,1938年:战争难民与现代中国的形成》等专著,”麦教授说,炯炯目光中透着坚毅,车流人潮,他曾再访1972年去过的河北一个村庄。

已近黄昏, 斗转星移, 就在那一年,麦金农既无父辈在华传教或经商渊源,中国未来一定会更好!” 告别麦教授。

首次踏足中国内地,呼吁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将他解雇,后在各地交流访学,没有从历史维度客观看待中国。

中国迅速发展,它们至少已有百年树龄,选择作为专家受聘于中国社科院。

麦金农投身其中, 美国历史学教授斯蒂夫·麦金农—— “中国未来一定会更好”(海客谈神州) 1972年, 说话间,他婉言谢绝了商界邀请,他认为,所谓“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大行其道。

从走访“五七干校”到社科院执教。

麦金农认为人类社会总有共通之处,”麦教授清晰准确地叫出了黄晴、任毓骏等几位人民日报老记者的名字。

中国对周边甚至整个世界,是啊,从研究晚清政治、红军长征、美国友人史沫特莱到出版中国抗战专著、撰写《陈翰笙传》。

发现村貌焕然一新, 著 述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