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提速双城记 微循环里路畅通
“双城”通勤渐成生活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五周年特别报道之新旧对比
交通拥堵是“城市病”的典型表现,也是大城市发展中最难以治理的突出问题。北京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习近平
1月18日,星期五,晚上6点。在四惠上班的温霄关上电脑,抓起挎包,匆匆走出办公室,直奔北京西站。1小时07分的京石高铁飞驰,晚上8点半,她已经置身于300公里外的石家庄市,推开家门,女儿和她抱了个满怀。同一天的晚上6点,和温霄隔着两个城区,在中关村工作的姬春明,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而他乘坐地铁正在赶往北京南站,目的地是天津武清区的家……
北京—石家庄、北京—天津,五年来,京津冀铁路交通一体化骨骼系统逐步确立,三地不仅形成了一小时交通圈,通勤优惠举措的频繁落地,让“双城”通勤生活变成了部分职场员工的一种生活常态。随着今明两年,京张、京沈、京雄城际等多条高铁线路陆续通车,绿色交通供给能力的提高,主动选择三地“跨城通勤”的市民将会更多。
2017年5月1日,姬春明因为买到了“京津城际同城优惠卡”发售首日的第一张卡而登上了北京各大报纸的版面。最高优惠8.5折,这张小小的卡片引来了京津“跨城通勤”族的特别关注,当日现场抢购的背后透着一股热烈的需求。
今年1月22日,姬春明和这张小卡片相处了近20个月,每天往返200公里上下班,京津车轮上的“双城”生活让他有很多话想说。2016年,同事们听说他在武清买房子,在中关村上班,还都觉得是件稀罕事儿,如今随着城际列车班次的年年加密,优惠卡的推出,时速的提升,不少同事也加入到了高铁通勤族。“大家都会算账,协同发展的‘大账’毕竟要和个人生活的‘小账’结合起来。”姬春明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通勤20个月以来的时间账和金钱账。
早上7点从天津市武清区“远洋香奈”小区出门,走路15分钟去火车站,7点19分上高铁,京津城际去年8月8日由300公里提速至350公里,原本25分钟的时间缩短到了22分钟,通勤又提速了。到达北京南站后,再乘坐地铁4号线,35分钟到中关村,姬春明最晚8点40分就能赶到单位,全程用时1小时40分,比一些同城居住的同事还要早一些。
“到武清的二等座票38.5元,按每个月22个工作日计算,一个月的高铁花费是1694元,我买了2017年推出的京津城际同城优惠的8.5折卡,一个月只需要花1440元,再加上往返的地铁票,一个月的交通费用1700元左右。这可比我以前在北京租房子,动辄一个月四五千的房租划算多了。”姬春明对他这20个月的新生活很满意。
通勤族多了,北京到武清的上班族还自发建立起了一个“高铁通勤朋友圈”,“圈子里已经有了400多人,多是和我一样的年轻人,遇到困难大家都会在群里喊一声,互帮互助的氛围让我觉得两个城市都很有温度。”姬春明说。
一个驾驶员眼中的“双井疏堵策”
城际铁路是交通的大骨架,它们的生长拉伸了城市的触角。而在北京市,长期以来困扰北京交通发展的是道路主动脉上的各种堵点。对于这些堵点,就需要进行“微创手术”,疏通动脉。
对于曾经位居北京十大堵点榜首的双井地区交通情况,300路公交驾驶员刘淑芳最为熟悉。“双井此前一直是东三环的大堵点,双向常态拥堵,高峰期速度一直维持在10公里/小时,简直是龟速。因为道路拥堵,车辆一直晚点运行,司机基本上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一直堵在路上。”高峰阶段,以三环路北向南方向为例,一辆车过去一堵就是40分钟,几乎成为常态。
重大的改变发生在2016年5月18日,北京市交通委项目中心实施了双井疏堵改造“手术”。在双井桥北西侧(光华中街至广渠门外大街)辅路增加一条3米宽的直行机动车道和一条3米宽的非机动车道,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实现机非隔离;在双井桥北辅路北调头处往北50米处,新增一条调头车道,减轻与左转车辆的相互干扰;既有双井桥北天桥西侧延长,方便行人过街;整个区域设置550米长公交专用道,其中双井桥西北角辅路至桥下一段公交直行专用道约150米长,方便公交车通行。
这些措施基本上解决了车辆相互交织,尤其是公交车和社会车辆相互影响带来的交通拥堵。以东三环北向南方向为例,目前,双井桥区高峰拥堵时间明显减少,社会车辆和公交车通行均提速不少。晚高峰阶段,社会车辆十几分钟就能通过该路段,比之前节省至少半小时。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