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海归创业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
扬报国风帆 谱奋斗赞歌
北京中关村街景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改革开放40年,一批批海归用奋勇向前的拼搏精神书写了一篇篇矢志报国的壮美篇章。四代海归接续奋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40年海归创业的峥嵘岁月,正是同心共筑伟大梦想的鲜明注脚。
读中国奇迹
“四句话”折射大时代
12月18日,曾任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的夏颖奇守在电视机前,认真地收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现场直播。此时,距他成功考取第一批国家公派留学名额并前往加拿大已过去了近40年。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回望这砥砺奋进的40载,夏颖奇说,他想到了四句话——听说你要出国啦?你怎么回来了?要不要回国?你怎么还没回来呀!这些话很平常,但折射出时代的大变迁。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出国留学的大门再次打开。距离选派考试只有21天的时候,还在北京理工大学做科研的夏颖奇接到了教育部的选拔考试通知,他扛着铺盖卷去了实验室。累了,就在实验室桌子上睡一会,在通宵达旦的准备后,他同另外4名研究生和30位访问学者脱颖而出,拿到了飞往国外的机票。
那时,中国的GDP只有3679亿元,占世界总量的1.8%,出国的机会无比珍贵。
“听说你要出国啦?”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夏颖奇还记得身边亲友的惊喜与祝贺。“得知我要出国的消息,只要是身旁认识的人,都在为我高兴,因为没有人出过国,我也觉得特别光荣。大家说的时候语气中带着羡慕,就像春风吹过一样温暖,甜蜜蜜地融化在心里。”夏颖奇感慨地说。
1987年,博士论文提交后没多久,夏颖奇就订好了返程的机票。而当时,加拿大为他准备的薪水是每月3000美元。没有犹豫,夏颖奇回国接受了68元2角人民币的月薪。
“你怎么回来了?”
周围人语气中满是不解。的确,在那时,回国要接受待遇、环境的落差。是赤诚而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学成报国的崇高理想,将那时的留学生带回了祖国。
“很多人以为我是在国外混不下去才回来的,有的话到嘴边不说了,但想表达的就是那个意思。”夏颖奇说。“国家送我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培养我回来为国作贡献的。事实证明,回国的决定做得太对了。”时至今日,夏颖奇的语音仍淡然而坚定。
1年后,国务院批复建设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要做“中国硅谷”的中关村作为试验区核心地带,开启了我国创办高新区、设立科技园区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历程。
时不我待,催人奋进。1992年,“春天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荡起滚滚春潮。
1999年,夏颖奇来到中关村,见证了大批海外人才涌入这里所积聚的磅礴创新动力,东风浩荡,创新“地标”强势崛起。当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9.06万亿元,是1978年的24.6倍。千禧年将至,大洋彼岸的学子看到了蓬勃发展中的祖国,也看到了个人发展的机会。
“要不要回国?”
有人回来了,有人还在举棋不定。很多留学生的犹豫被中国的发展速度逐渐消除,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的GDP高达82.7万亿元,占世界总量的15.2%。在这部一往无前的奋斗史诗中,海归在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你怎么还没回来呀?”
40年披荆斩棘,从“出国难得”到归国如潮,折射出祖国快速发展的清晰脉络。
开风气之先
创业版图多点开花
对20年前的海归创业者来说,由阿帕网发展而来的互联网开启了创业的新领域,且影响至今。
技术飞速发展,中国迎来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互联网大潮。
1995年,张朝阳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回到祖国,3年后,搜狐网诞生。2000年7月12日,这家在当时与新浪、网易并列门户网站巨头的公司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上市。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