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情感类电视节目相继涌现,这既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价值的回归,《朗读者》《见字如面》《阅读阅美》等文化情感类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节目形式上看,这些节目都以朗诵为主,通过书籍、信件、网络美文背后的故事使观众受到情感的冲击,体会文字之美,它们在满屏的娱乐类综艺节目中似一股清流,对共同体的情感价值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情感类电视节目相继涌现是一种时代的必然,也是一种价值的回归,《朗读者》《见字如面》《阅读阅美》等文化情感类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大型文化情感类电视节目,以文化传播与情感传播为主要定位,不仅带领观众重温经典之作的文化魅力,而且也对共同体的情感价值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文化情感的传播与建构
文化在整个社会中扮演了核心而崇高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符号传承体系,人们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秉承共同的文化理念、遵循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追求共同的文化理想。《朗读者》节目旨在实现以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作为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它是文化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可以满足观众特殊的味蕾。《朗读者》节目中所呈现的书籍都是精心挑选的,这些散文、诗集可以唤醒观众的情感记忆,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曾提出“把关人”概念,即传播的信息要经过大众传播内部工作人员的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因此优秀的把关人也决定了节目的质量,决定了文学作品的质量。
《朗读者》第一季节目共有12期,每期都呈现了不同的主题词: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第二季中所呈现的主题词则有:初心、想念、生命、纪念日、等待……在每期的主题中都会推荐5篇左右的经典文章。在第一季节目中,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尓斯诵读了刘禹锡创作的《陋室铭》,这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这篇不足百字的《陋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观众传递了这样一种情怀:虽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要品德高尚、胸怀大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满足的神奇力量。在第二季节目中,与病魔对抗的“70后”作家阿乙朗读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朗读中他与史铁生灵魂对话,并发出人生的呐喊:“生命一开始就是属于死神的,它操纵在死神手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生活从死神那里把它夺回来。”史铁生身残志坚,其不懈的写作精神诠释了坚强的心灵,面对人生的磨难我们无法选择逃避,只有把它当作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文学不仅是人类的民族灵魂和文化性格的一面镜子,它还能产生积极传播文化,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作用。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优秀文学作品的熏染,人类才在精神品格上、思想情感上变得如此崇高、坚强、丰富和优美。[2]
情感是与特定社会的独特文化密切相关的一种社会现象,情感既由特定社会的文化所塑造,又反过来影响特定社会的文化面貌和文化进程。[3]《朗读者》的特别之处在于用文字表达情感,从朗读嘉宾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爱情、亲情、友情、恩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广度和深度。在第一季节目中,朗读者丁一舟和赖敏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的观众,赖敏患有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可以说是一种绝症,但她仍然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而丁一舟对女友的陪伴和不离不弃也让观众为之动容。生命中总有一些辛酸和苦难,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满与不平,但想想这对患难夫妻,就会觉得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儿。他们的故事也许是个例,但却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磨难,我们要以阳光的心态去迎接,要勇敢地直面生活中的幸与不幸。在第二季节目中的朗读者果爸和果妈,他们只是一对普普通通的父母,却因女儿果果突然患上先天性脑血管肌瘤,使得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遭到沉痛的打击,他们以痛化爱,捐献果果的器官并拯救了5个曾陷入绝望的家庭,节目中在果爸的哽咽声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女儿最深沉的想念;香港导演许鞍华回忆起刚入行时,曾与胡金铨、谢晋等大师有过短暂合作,并深受他们的影响,许鞍华朗读了一篇香港诗人马若的《也斯寄来邓阿蓝和我的合照》,以此来献给那些逝去的老朋友。
二、电视传播的融合与创新
(一)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融合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