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 钟旖)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司长骞芳莉13日在北京表示,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政府、学校、社会协同发力、持续推进。建议加强校园管理,加强大众媒体内容监管。
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通报,2018年4至12月网络媒体报道的80起学生欺凌事件中,91.2%的受害者并未主动求助,半数以上欺凌者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清晰认识,中小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仍存在不足。此外,校园欺凌行为呈现出低龄化、群体化、网络化等新特点,网络威胁和网络暴力作为校园暴力的新载体,发生率提高至14.5%。
骞芳莉认为,青少年身心发育不完全、法律法规对校园欺凌惩戒不足、学校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家庭教育存在不足等,都是造成校园欺凌屡见不鲜的原因。随着智能手机普及,暴力文化的网络传播也需重视,“暴力文化的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有声色、刺激强等特点,而青少年是非辨别能力弱、模仿能力强,容易被暴力文化所鼓动,产生‘以暴力解决问题’的价值观。”
骞芳莉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进行反对校园欺凌的法律宣传;地方政府积极研究制定中小学生校园欺凌防治有关文件和工作制度,为校园欺凌防治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收容教养涉罪未成年人制度,引入科学、专业的帮教手段;同时,适当借鉴国外经验,在司法上增加防止校园暴力的机构,由专人负责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学校能否及时发现、处理好处于萌芽阶段的校园欺凌事件,是防治校园欺凌的关键。”骞芳莉建议加强校园管理。有关部门督促学校建立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机制,完善预防、教育、咨询、举报、考评、处理、问责制度;借鉴国外经验,设立校园安全官、欺凌防治委员会、欺凌救助小组、全天候热线电话等,为校园欺凌防治提供有效保障;鼓励开展积极、健康的学生团体建设,增强学生校内的社交认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骞芳莉还提到,大众媒体,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要用户群体的教育类、社交类应用软件的内容需加强监管,减少涉黄涉暴等不健康信息传播。(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