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女教师刘发英以网名“英子姐姐”名义从事网络助学工作。从此,她用一根网线,搭起了一座沟通世界的助学桥梁。
截至目前,刘发英募集助学善款累计已达2050万元,以“一对一”方式资助贫困学生两万人次,帮助3000多名湖北、湖南的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
边远山村来了女老师
1991年,刘发英从师范学校毕业。在父亲的鼓励下,她主动提出申请到长阳最边远、最贫困的黄柏山乡去支教。
刘发英还记得,她和另外两名女老师住着茅草房,自己上山种菜,自己生火做饭。她不会种菜,山上又买不到米和肉,只能靠土豆、面条充饥。
那个时候,自己都是个孩子,吃不饱的时候会哭,晚上害怕睡不着觉也会哭。
刘发英说,自己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土家族女儿,但却是长在长阳最富裕的乡镇,没有吃过这样的苦。最怕漆黑的夜晚和打雷的雨夜。
学生家长得知后,每次给孩子带菜,总会给刘老师多带一点,为让老师不再害怕,女学生们晚上轮流陪刘老师睡觉。
山里人的质朴、对教育的渴盼,深深打动了刘发英的心。她把学生当自己孩子一样照料,除了认真教课,还经常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买学习用具、衣服,垫付药费。当时,她的月工资是98元5角。
刘发英扎根贫瘠的黄柏山10余年。2003年乡镇合并,她被组织上调到资丘镇白沙坪小学任校长。上任后刘发英立即对全校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全校420名学生中,有1/3的学生因家境困难学业难以为继。光靠自己的个人工资,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她开始把目光投向山外的世界,积极寻求帮助。
试水网络助学
2005年的一天,白沙坪小学来了两位 “心之旅”助学网站志愿者,他们在走访了贫困生后,将两个孩子的情况发在了“心之旅”网页上。很快,两个孩子都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
这一次经历让刘发英发现了网络助学的神奇力量。她在“心之旅”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成了“心之旅”在资丘的助学联络人,帮助网站收集贫困学生的资料。
2006年6月12日,刘发英收到了宜昌地矿所喻望寄来的600元爱心款,用于资助两名贫困学生。这是她参与网络助学后,直接收到的第一张爱心汇款单;第二年,刘发英募集到助学款3万余元。
从此,“英子姐姐”在网络助学之路上越走越远。
2006年8月,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站长韩柏东为刘发英的精神所感动,不仅自己资助了5名学生,还主动在网站上开辟了助学板块,邀请刘发英担任版主。随后,湖北“情暖荆楚”和日本的“IT民工棚”网站也开辟了助学板块。通过这些渠道,“英子姐姐”的视野不断扩展,先后结识了国内外600多个助学网友。
就这样,刘发英结识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助学者,最初的愿望实现了。
受助女孩熊艳玲,家住龙舟坪镇刘家冲村,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由爷爷奶奶带大。但是爷爷奶奶身患重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
2010年,“英子姐姐”了解到熊艳玲的情况后,立即在大耳朵网站发布她的贫困信息,随即得到了爱心网友回应,爱心款一笔笔汇到了熊艳玲手上。2011年,熊艳玲以546分的成绩考上了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多年来,许多像熊艳玲这样受到“英子姐姐”帮助实现读书梦想的孩子,无一不表示感激。
叩开爱心大世界
网友信任的背后,是刘发英付超乎常人想象的艰辛和努力。
刘发英通过网络为贫困生牵线搭桥,一开始就不断遇到网友的质疑。
刘发英至今记得,一名网友想以自主学生为由与她视频,当她与对方接通了聊天视频时,对方却说:“你就长这么个样儿,还想骗钱?不要拿助学当幌子来骗我们,你要是差钱就说,我们给你捐。”
这深深伤害了刘发英,她为此大哭了一场。
还有一次,一些网友通过邮局汇款后,过了一个月多仍没收到受助学生签过字的收条和感谢信,便通过QQ质问刘发英:“你到底有没有把钱给学生?”“现在这个时代,怎么还会有这样的好老师?”
有时候,我也在想,我有一份工资,生活可以维持,还从事着喜爱的教育工作,凭什么要让别人怀疑我是骗子?
刘发英说,她曾经动摇过,想到过放弃助学,但她亲眼目睹了山里孩子读书的艰辛,没有办法放下他们。
为了打消网友的顾虑,刘发英公布了自己的真实信息,还想出了“笨办法”: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