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疫情防治的大区划分,在保证产业发展的同时,能够减少猪肉及猪肉流通造成的疫情扩散。
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了《全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方案(征求意见稿)》和《全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方案(2019年)》的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全国实施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分区防控策略,在区域内的各省要实现“三统一”——统一推进动物疫病防控、统一协调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监管、统一调整优化相关产业布局。
根据征求意见稿,全国将被划分为北部区、西北区、东部区、中南区、西南区五大区域,推进区域内动物重大疫病联防联控,降低疫情扩散风险。
区域化防控的思路,将对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治带来哪些影响?
布瑞克农信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称,疫情防治的大区划分,生猪调运将更加灵活,能够有效缓解生猪产区和销区的矛盾,保证生猪供应同时能增加养殖户信心。另外,可有效管理本地区的猪肉及猪肉产区的流通问题,减少猪肉及猪肉流通造成的疫情扩散。
从“南猪北养”到大区划分
前述文件显示,根据地理相邻、集中连片的原则,国家计划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区,推进区域内动物重大疫病联防联控,降低疫情扩散风险。除此以外,本次区域化防控方案还有一项重要的目标:通过区域内产销互补和优化区域内生猪养殖屠宰布局,保障生猪及产品稳定供应。
而基于防疫和保供给这两个主要目标,文件中更是提出了“三鼓励”和“两加强”的举措,即鼓励资源约束区恢复一定高效环保型产能、鼓励南方和大中城市周边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养殖企业、鼓励集团养殖企业布局全产业链;加强生猪生产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加强屠宰产能布局调整。
当前“南猪北养”养殖格局的形成,其实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生猪养殖区域及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生猪逐步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产区和销区。东部经济发达,大量的外来人口,促使了猪肉消费旺盛,环保压力大,生猪养殖受限,而中部及东北地区人口外流,再加上当地充足的粮食供应及环保承受力较好,适合大力发展生猪养殖。
再加上,过去数年,受环保、土地及饲料原料保障的影响,东北及内蒙古地区生猪产能大幅度扩张,大型养殖集团从2015-2018年新增年出栏产能超过5000万头,长江及珠江流域水体环境整治,本地区大量的生猪产能退出,加深了国内生猪产销分离程度。
业内人士称,生猪产销分离符合当前国内社会、经济、环保实际情况。在没有大范围疫情的情况,产销发展并通过衍生生猪上下游发展,如大力发展生猪屠宰、冷链、猪肉食品加工及上游的饲料加工、种植业,可以有力支撑本地区经济发展和解决当地的就业,提升本地区居民收入。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在中国爆发后,国内生猪产销区分离的格局受到了严峻考验。
林国发称,由于疫情缺乏有效防治疫苗,且对猪群有高致病、高死亡率等特点,病毒还可通过活猪、饲料原料、猪的排泄物及未经过高温处理的猪肉及猪肉产品传播,虽然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也及时派出专项小组对发生疫情的猪场进行扑杀、掩埋及相应的消毒,并划定相应的疫情区,根据情况出台了暂停与发生疫情省相邻的省份生猪跨省调运的政策,但是国内生猪产销区分离的现实格局,导致产区省份大量生猪无法通过外调进行销售,本地区猪价大幅下跌,大量生猪只能被动压栏,导致养殖户无法获得正向的现金流。现金紧张的同时,每天还需要持续购买饲料喂养压栏猪,大猪压栏占据了场地,客观上限制了仔猪的正常补栏,而大猪无法销售,严重打击产区养殖户的养殖信心。销区方面由于缺少相应数量的生猪/猪肉调入,本地区猪肉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推高了本地区居民购买猪肉的成本。
从过去几次接连发布的关于生猪调运的政策来看,当前国内的生猪调运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灵活性,特别是经检疫合格的仔猪、种猪允许调运的政策出台后,提振了行业信心。本次征求意见稿要求,区域内促进产销衔接互补,将缓解区域内生猪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矛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业内认为,本次防控方案开放的只是区域内的生猪调运,南北方的生猪供需矛盾依旧存在。
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特殊性,防控难度较大,但积极防控能够降低疫情的影响,减少疫情对生猪产业的冲击。当前,有效的防疫更需要科研部门积极推进疫苗研发。
生猪产能下降致今年猪价反弹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