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照亮改革开放的窗口
——深圳文化发展支撑城市先行示范
深圳,改革开放40年来,既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场”,也是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新方案的“梦之队”。
解码“深圳奇迹”背后的深层启示,特区的文化底色必然成为重要考量——
先进观念和移民文化创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创新文化、奋斗文化凝聚成城市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从滨海渔村到“创新之城”“设计之都”的华丽转身,从“文化沙漠”到“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惊人蝶变,无一不彰显文化的巨大力量,让千千万万追梦人对这片热土心驰神往。
站在新起点,深圳有了新使命,那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聚焦宏伟目标,深圳将自身放在深化改革开放大局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中审视,提出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为新使命提供强有力文化支撑。
思想引领
路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从20世纪80年代初将基建投资的三分之一用于思想文化建设,到2003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再到2012年树立“文化强市”目标,文化崛起的主线,始终贯穿在深圳的发展逻辑当中。
面对经济转型升级和更加开放的内外格局,深圳再次以走在前列的“实干家”气魄,于2015年年底发布并实施《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说:“这是一份宏伟的规划图,也是一份稳扎稳打筑地基、补短板、谋长远的施工图。”认准一个目标,列明153项重点任务,3年多来,成效已经凸显——
通过创新理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城市精神体系顺利构建起来。
“伟大思想是伟大实践的先导。”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定海说,近3年来,深圳加快人文社科基地建设,在深化、转化上下功夫,不但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也打通了理论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具有新时代文化特征和深圳特色的高端理论阵地建立了:2018年9月,深圳社科界第一本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术期刊《深圳社会科学》正式创刊出版;“深圳学术年会”推动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在深圳落地生根。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成立了: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
“深圳学习讲坛”“百课下基层”“市民文化大讲堂”等丰富而接地气的活动,掀起了学习宣讲的热潮。从高端引领到基层推进,全方位推动新思想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内容支撑
2018年9月20日晚,在大型文艺晚会《追梦——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现场,当一只由800架无人机编队组成的大鹏鸟在深圳上空展翅腾飞,人群沸腾了!这一幕,就是文化释放强大动能的具象化身。文化之于深圳,是前瞻的理想选择,更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温暖归处。
立足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定位,深圳选择用文化体制改革来获取文化内容建设领域的新突破。
2月19日晚,深圳粤秀剧场内,演员灵动的一颦一笑间,尽显经典粤剧艺术魅力;行云流水的戏曲声中,道不尽传统文化气韵悠长。恰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场内座无虚席,掌声喝彩不断。
“两年多来,通过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我们团可以说是重获新生。”深圳粤剧团团长宋涛欣慰地说,“特别是新一轮文艺院团改革方案中提出,文艺院团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更是给全团上下吃下了‘定心丸’。”
而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大潮下,曾经荣光满身的深圳粤剧团面对流行文化的冲击,一度人心涣散,人才严重流失,艺术创作一度停滞。现在,深圳粤剧团已经重新回到潜心创作、提供优秀文化内容的轨道上来,不仅吸引了一批年青演员的加入,曾经离开的优秀艺术家也选择“回家”。
“我对剧团的未来很有信心。”国家一级演员、深圳粤剧团艺术顾问黄伟坤说,当年他离开深圳前往香港发展,如今回来,正是希望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更深地挖掘粤剧文化。
切实有效的改革创新,是文艺繁荣的强力引擎。深圳文艺院团的创新发展活力被充分激发,文艺创作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深圳文艺”正在被塑造为闪亮的文化品牌。
厚植文脉
根据世界著名大都市的发展规律,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数字之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会有质的飞跃。
作为一座经济发达、人均GDP近20万元的移民城市,事业的成就,或许只是吸引人才前来深圳的因素;而精神的归属,才是让人留下的理由。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