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华:回忆施光南先生
施光南(右)与朱培华(左)在西湖边
朱培华:回忆施光南先生
朱培华/口述 本报记者 陈淡宁/整理
1
1985年的初见
2018年12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那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在那100人的改革先锋名单里,我听到了施光南老师的名字,一瞬间勾起了我那一段三十年前的回忆。
我是杭州人,1983年进入浙江歌舞团创作室担任专业作曲。1985年4月,杭州面向全国征集有关杭州风光的歌曲创作,我作为本地的青年创作者,自然是投稿了好几件作品。而这个比赛的评审之一,就是施光南老师。
我记得那是8月炎热的一天,上午,词作家钱建隆跟我说:“培华,施光南要找你。你今天下午两点去杭州群英饭店210房间。”
我是后来才想通,施光南为什么要通过钱建隆来找我的。那一天,应该是征歌活动评选接近尾声,而他俩都在评审小组里。然而当时,我完全联想不起这件事,光是听到“施光南”这个名字,我就已经激动得要命了,根本忘了再多问钱建隆一句为什么。
为什么激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音乐学院读书时,施光南已经是全国知名的音乐家了。他的《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等传唱了整个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是无数学习音乐的年轻人崇拜的偶像,现在,有人告诉你,你的偶像要见你,怎么能不激动呢?
那时的我是个20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压根想不到要穿得正式点什么的,就穿了个汗衫,跑到群英饭店210去敲门。
开门的人正是光南老师。他有些莫名其妙地看着我,问:“你找谁?”我说:“施老师我找你。”他又问:“你是谁?”我说:“我是朱培华。”
大概是愣了两三秒钟的样子,他双手一下子抓住了我的手臂:“你是朱培华?你真是朱培华?你年轻得让人羡慕啊!”
他几乎是把我拖进屋里的。坐下来后,他很认真地跟我说:“我给你透露一下,这次杭州风光歌曲评选里,总共评出7首优秀歌曲,其中4首是你作曲的。我为什么会这么惊讶呢?因为在我想象中,这些曲子应该是个跟我年纪差不多的,有经验有功底的作曲家创作的。”
接着,当时45岁的光南老师说了一句让我既兴奋又惶恐的话,他说:“培华,我要跟你一起搞创作。”我说这怎么行啊,您是老师啊,您要教我啊,他却说:“不,我要跟年轻人一起创作。”
我们探讨了一下我入围的这四支曲子,《西湖情》、《小木桨儿青青》、《春江归帆》还有《踩雨》,光南老师对我的评价是:你的音乐形象抓得很好很准,这样的人才不是很多,你一定要好好写。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光南老师的场景。尽管已是30多年前的事情,但那个下午,至今对我来说都记忆犹新,我甚至能回想起宾馆房间里电风扇页呼呼旋转的声音。
2
码头工人该怎样唱歌
从那以后,我就成了光南老师来杭州做讲座或者工作时的小助理。他的姐姐和姐夫生活在杭州,所以对于这座城市,光南老师是很亲近的。他不仅做专业赛事的评委,参与各种专业创作,还非常乐意面向普通群众里的那些音乐创作爱好者,做一些真的很有用的音乐讲座。
说起讲座,让我想起一件令我触动极深的事。那是一场光南老师在群艺馆的讲座,在讲到聂耳的《码头工人歌》时,他对我说,培华,你清唱一下。巧了,我在音乐学院念书时,声乐是我的副科,经受过一些专业的训练。于是我清了清嗓子,用专业的声乐唱法唱了一遍。可是唱完一转头,却发现光南老师的脸色不好看,他说,你这不是码头工人在唱歌,你这是一个穿着皮鞋西装,在码头看着工人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的人在唱歌,你不可以这样唱。
然后他亲自唱了两句,那是一种似有若无的闷哼,但只是哼了两句,所有人,包括我都觉得,这才是背着沉重包袱的码头工人,这才是他们的歌。
在讲座上,光南老师对大家说,做音乐,首先讲的是真挚的情感。因为真挚的情感是音乐作品的基础。不深入了解就没有基础,那就一定不会成功。类似这样的讲座我听过几次,对我来说每一次都是难忘的课程。我想一定要跟光南老师多学习,找一个机会跟他一起做一次创作。
机会很快就来了,1987年,浙江电视台为了庆祝国庆38周年,要搞一个电视音乐会,要推出一组声乐套曲,导演是夏燕平。我觉得这是一个和光南老师合作的好机会,但生活在北京的光南老师,其实有很多的创作任务。但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跟老师提了这件事时,没想到光南老师一口答应了。光南老师说,他一直想找个机会为他的故乡浙江写歌。那时我才知道,虽然老师出生在重庆,后来长期生活在京津地区,但他的故乡是在浙江,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天真烂漫的孩童时期,并对这段时光念念不忘。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